
清雍正胭脂紫釉钒红龙纹描金梅瓶
胭脂紫釉是清宫颜色釉瓷器的新品种,名贵无比而著称,以「红若赤霞,赧如羞女」而独步瓷坛。胭脂紫釉是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发明,属于低温色釉,1680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画,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康熙时期署有「辛丑年制」款的胭脂釉器,为早期的器物。陈浏《陶雅》谓之「华贵中之佚丽者也。匀净明艳,殆亡伦比。紫晶逊其鲜妍,玫瑰无其娇丽」。其以黄金为着色剂,釉汁细腻,光润匀净,色如胭脂,故名。在薄胎制品上,内施白釉,外施胭脂水,红白相映,瑰丽非凡。
线条俊秀优美,胎质细致坚密,胎体轻薄,通体施胭脂紫釉,釉光鲜亮细润,圈足外撇,足圈内施白釉,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梅瓶之形制始见于唐代,原为贮酒器;《饮流斋说瓷》云:“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本品唇口,丰肩,深长腹,下腹斜收,圈足外撇。梅瓶形制雍容挺拔,线条流畅自然,收放自如,造型极佳。通体钒红为饰,肩部饰两道弦纹,瓶身主体绘云龙纹,行龙张牙舞爪,纵贯瓶腹,仿佛遨游于云海之间。
龙身皆以钒红勾画轮廓、描画细鳞,用笔流畅自然,极尽蜿蜒曲折;龙爪极力伸张,刚劲有力;龙头描绘细腻,龙须、龙唇皆刻画细致,尤以点睛之笔最为绝妙,栩栩如生地表现蛟龙张口咆哮,英气风发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