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九省流通券,关金券贰拾圆一组
关金券是“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的简称,为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海关收税的计算单位。关金券发行之初,正面为国父孙中山像,印有地名和“凭票即付”等字样,背面图样为上海海关大楼,均为直型。
原来海关收税为银两,1929年世界银价大落,影响关税收入。银价持续下跌虽有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对偿还外债而言,则增加了负担。政府于1930年1月决定征收金币,以值0.601866克纯金为单位作标准计算,称“海关金单位”,合美元0.40元;1930年中央银行即委托美国钞票公司印制关金兑换券;1931年5月中央银行正式发行关金券,作为缴纳关税之用。
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实行所谓“币制改革”,宣布废除法币和关金券,发行金圆券,并以1金圆券兑换15万关金券的比率收兑关金券。同年11月21日停止收兑,关金券正式作废。关金券。共流通17年半。
东北九省流通券是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发行的区域性流通货币,限在东北九省流通。不能在关内使用,但与内地间的汇兑由中央银行管理,属于一种特殊的币制。东北九省流通券起初的币值为法币的十倍。1945年11月3日由中央银行发行,1948年8月20日停止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