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通宝一组
规格:直径25.3mm 重4.1g; 直径25.6 重4.4g
乾隆初期,商品经济发展,商品贸易量增加,而铸币流通量与商品流通量不相适应,导致钱贵银贱。为解决这一民生问题,乾隆采纳臣僚建议,添炉鼓铸乾隆通宝。
1735 年 9 月乾隆即位后不久批准铸钱,1736 年 3 月令户、工二部铸钱,每文重一钱二分,钱文楷书,基本原料为铜,称黄钱,多省开始鼓铸。1738 年,全国各地增开、复开制钱鼓铸局或添设炉座。 1740 年,因铜价上涨,为防私销,在铸钱原料中加入少量锡,改革配方后制钱称青钱。此后乾隆通宝有黄钱、青钱之分。1775 年,因私铸日盛、铜产量递减等,清政府采取通货紧缩政策,停铸部分钱局,后又开宝直等局并放宽铸钱标准,导致乾隆后期制钱质量参差不齐。 1759 年,清廷在叶尔羌设立铸钱局,用红铜铸钱,因铜含量高、色泽红润,被称为 “新疆红钱”。此后又陆续在阿克苏、乌什、伊犁等地设局。1909 年,当局停止铸造红钱。为纪念乾隆的功绩,乾隆通宝在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一直都有铸造,成为清代新疆铸造的定例。
多用黄铜与青铜,引进国外洋铜浇制法,新疆用自产红铜鼓铸,还有铁、银铸品,但较为少见。 主要有平钱及折十型大钱。钱面文字 “乾隆通宝” 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背满文纪局,新疆红钱背满、回文纪局。直径 2.3 - 2.8 厘米,重 2.7 - 4.5 克。
市场需求对乾隆通宝的价值影响较大。近年来,古钱币收藏市场热度上升,乾隆通宝因其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备受追捧,需求增加推动了价格上涨。乾隆通宝作为清朝乾隆年间的货币,见证了清朝的兴衰更替,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历史、货币制度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