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二十三年壹元双帆币
1933 年,国民党财政部颁布了《废两改元令》和《银本位铸造条例》,将银币的铸造权收归于设在上海的中央造币厂。1934 年,即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国民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加强货币管理,决定铸造并发行新的货币,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双帆币应运而生。由上海中央造币厂负责铸造,采用优质银料制作,直径约为 3.94 厘米,重量为 26.8 克,其制作工艺精湛,线条流畅,图案清晰,银币表面经过精心打磨和抛光处理,边缘还进行了滚边处理,增强了耐磨性和防伪性。
正面中心位置刻有孙中山先生的侧面像,上方刻有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字样,字体端庄秀丽。背面镌刻有一艘双桅帆船正在乘风破浪前进的图案,帆船两侧分别刻有 “壹圆” 字样,标明币值,寓意着民国时期国家的风雨同舟、勇往直前。当时国民党政府推行 “法币” 政策,白银全部收归国家所有,不允许民间流通银圆币种,所以民国二十三年双帆币并未在当时的市场广泛流通,且经历了多年的沉淀和磨损,现存的完整品稀少,在收藏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稀有性。
作为民国时期的重要货币之一,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研究民国金融货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凝聚着千百名工艺技师的智慧源泉和美学独特视角,整体造型和谐,图案设计精美,代表了当时银币制作的最高水平,也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和艺术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