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清铜币 十文
清朝末年,由于制钱短缺和西方机制币的影响,清政府开始大规模铸造机制铜币。
1906年,清政府将全国的铸币厂进行归并,在管理上,由户部统一规定铸造标准,其中“湘”代表该币由湖南造币厂铸造。这种铜币的发行旨在统一币制、增加财政收入和稳定金融秩序,中央有一个阳文的“湘”字,代表省份。
外圈上缘为“大清铜币”四个汉字,中间珠圈内还铸有满文,下缘为“当制钱十文”,表明币值。左右两侧分列“户部”二字,说明铸造管理机构。整体文字布局规整,字体端庄。而面有不少磨损痕迹,部分文字清晰度稍有影响。背面:主要图案是一条栩栩如生的蟠龙,龙身周围环绕着云朵和火焰,展现出威严的气势。龙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的象征,在清末铜币上广泛使用。龙的形态细节丰富,如鳞片、龙须、龙爪都刻画细致。但因岁月侵蚀,部分龙纹的细节已不太清晰。外圈上方铸有“光绪年造”字样标明铸造年代。
一般来说,普通品相和常见版别的市场价格相对较低;而一些特殊版别,如错版、样币,或者品相极佳的铜币,则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而这枚铜币背错位逆时钟方向约偏15度左右,是一枚错版币,直径 28.6mm,重 6.4g,尺寸、重量恰到好处。
作为历史的实物见证,大清铜币户部“湘”不仅反映了清末的货币制度、铸造工艺和经济状况,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图案和文字设计融合了传统与时代特征,是研究中国近代货币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