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光绪元宝一组
光绪元宝是清朝光绪年间流通的货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铸造时间1889 - 1911年。 铸造背景:清代晚期,传统制钱制度崩溃,西方货币制度传入,为解决币制混乱、促进经济交流,清政府引进西方造币技术铸造光绪元宝。由湖北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引进英国铸币机器铸造银元和铜元,之后各省纷纷仿效,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
常见主币规格,含银量一般在90%左右,正面有“光绪元宝”字样,周边铸满文及汉文“某某省造”“库平七钱二分”等,背面是蟠龙图案,又称“龙洋” 。不同省份铸造的银币,龙纹细节、文字风格等存在差异。
还有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等辅币。主要有当十、当二十等面值。正面中央为“光绪元宝”及满文,外环铸“某某省造”“当制钱十文”等,背面是龙纹。
因铸造省份和工艺差别,有诸多版别。如“北洋造光绪元宝”,字体、龙形有独特风格;“江南省造光绪元宝”,按纪年不同分老江南、戊戌、己亥等多种,各纪年版别在龙图、英文等方面有变化 。以户部铸造的“光绪元宝当制钱十文”为例,有“坐龙”“立龙”等多种龙形,文字、图案细节差异形成众多版别。
是中国近代货币文化的代表,反映了晚清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铸造技术水平,见证了中国货币从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在钱币收藏市场备受关注。一般来说,品相完好、版别稀有的价值较高。如“奉天省造癸卯光绪元宝库平银一两”,存世稀少,被誉为“孤品样币”,是中国银币大珍;普通版别的光绪元宝铜币,价值相对较低,但对于研究铜币版别演变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