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元通宝背上月
开元通宝背上月是唐代开元通宝钱币中的一种版别。“开元通宝”四字由欧阳询题写,字体端庄俊逸,“开元”意为开辟新纪元,“通宝”表示通行宝货。采用外圆内方的传统古钱形制,直径一般在2.4 - 2.5厘米左右,重量约4 - 5克。其主要特征是在背面穿孔上方有一弯月形标记,形似新月,这也是“背上月”名称的由来。月纹的形状和大小略有差异,有的月纹较为细长,有的则相对粗短。
唐初,为整顿混乱的币制,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除隋五铢钱,铸造开元通宝。开元通宝的发行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从以重量为名称的铢两体系,转变为以“通宝”“元宝”等为名称的宝文体系,对后世货币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背上月纹的出现,可能与当时的铸币工艺、文化习俗或某种特殊寓意有关,但具体原因尚无定论。
开元通宝背上月存世数量相对较多,但作为唐代货币文化的重要代表,仍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