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禧龙祥瑞》龙币一组
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是清朝晚期重要的流通铜币。
光绪元宝发行背景:清末外国经济入侵,民族工商业发展,货币需求增大,同时铜价猛涨,私毁制钱严重致钱荒。1900 年,两广总督李鸿章奏准在广东创铸铜元。1901 年,清政府令沿江各省仿造,面值有当五、当十、当二十等。1905 年全国 17 个省设 20 个铸局。1906 年,多数省局停铸,仅部分局继续铸造,但铸造量过大致铜元价值下跌。北洋政府时各地滥铸,铜元贬值,1926 年被铜辅币取代 。
正面铸满文“宝广” 、“光绪元宝”及珠圈、铸造省份、纪值文字和花星;背面中间为龙图,外环珠圈及英文纪地、纪值文字和花星。根据面背纪值文字,可分与银元换算和与制钱换算两大版别体系,各省所铸币面有省名,花纹略有不同。
大清铜币发行背景:1905 年,清政府为整顿圆法,下令停铸“光绪元宝”,改铸“大清铜币”,并由中央统一颁发祖模。铸造始于 1900 年,止于 1911 年,鼎盛时全国 17 省 20 局开机铸造 。
钱面中央有“大清铜币”汉字,内嵌代表省份的字,上端是满文“大清铜币”,两侧为年份,边缘中间为“户部”,下端为“当制钱十文” ;钱背中央为蟠龙,上端是“光绪年造”,下端为英文“tai-chingti-kuocoppercoin”(大清帝国铜币)。
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融合了满、汉、英三方文化,且采用机器冲压制成,是我国首批引进海外技术的流通货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一定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