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清铜币一组
“大清铜币”铸行于清末(1900–1911 年,光绪至宣统朝) ,是清政府应对银钱紊乱、推行币制改革的核心产物。彼时各省设造币局(含中央户部及地方省局),以机器压铸工艺批量生产,旨在统一货币形制、规范流通体系,却因政权动荡,形成 “中央 + 地方” 多元铸币格局。
本组共 5 枚铜币 ,采用 机器压铸工艺 ,币面文字、龙纹轮廓挺拔,立体感强烈;铜质以黄铜为主,经百年氧化,表面形成棕褐、青绿交织的自然包浆,锈蚀层次丰富,属传世或窖藏后的自然老化痕迹。作为清末 “新政” 的货币缩影,见证了清廷财政危机、币制统一尝试及近代化转型,是研究清末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实物标本。
若涉及 “宣统己酉”“丙午户部” 或低面值试铸币,收藏价值将显著提升;作为清末货币改革的实物遗存,已兼具 历史见证、工艺鉴赏、收藏研究 的多重价值,是解码清末币制脉络的微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