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早期素胎白瓷·三百年的素心之约
当青花的浓艳、彩瓷的繁复在时光中流转,总有一种极简的美学,以“素”立身,直抵人心——这便是本次呈献的清早期素胎白瓷。
它诞生于顺治至康熙初年的过渡之际,彼时窑火承明末余韵,又启清代新风。匠人弃华饰,专致于胎釉本身:胎骨坚致细密,抚之如触暖玉;釉色白中泛青,似雨过天青后的一抹清辉,不事雕琢却自带温润。器型周正,线条利落,口沿、腹部、圈足的转折处不见冗余,尽显“大道至简”的古意。更妙的是釉面自然开片,细如冰裂,历经三百年岁月,裂纹中沉淀着时光的包浆,每一道都是历史的私语。
素胎白瓷,自古便是文人眼中的“清贵之物”。它不恃色,不炫技,凭本色与质感,呼应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哲思。案头置一器,可插梅枝,可承清茶,静观时,仿佛能望见清初窑工专注的眉眼,听见柴窑中噼啪的火声。
此器流传有序,胎釉特征鲜明,实为清早期素瓷中的佳例。对于藏家而言,它不仅是一件古董,更是一段可触摸的美学史——在浓墨重彩的瓷海中,这份“素”,恰是最难得的清醒与从容。